人勤春来早 撸起袖子加油干专题报道

房子穿“外套” 变大12平方米

2017年4月5日讯,北京,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来到卢沟桥北里房改和抗震加固施工现场的老住户们则一个个笑容满面。因为他们知道,等“外套”式结构加固改造一完工,他们原先的家不仅会更加结实、美观,每户居民还将增加不少于12平方米的住宅面积,可谓双喜临门。

现场 八旬老人为房改写赞美诗

这次老旧小区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包括卢沟桥北里2号楼、3号楼、4号楼、10号楼、11号楼、15号楼以及卢沟桥南里7号楼,7栋老旧居民楼建筑面积总计2.5万平方米,居民共计438户。

虽然样板间还在施工当中,但走进准新家的陈老先生还是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站在客厅中央的他对着记者的镜头竖起大拇指:“政府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等全部完工回家的时候,屋子就更亮堂了。”说着,80多岁的陈老先生从怀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一边翻开一边对着记者展示,上面用钢笔写着“实现梦想,住好房”的标题,下面则是满篇的感想和诗句,都是夸这次抗震加固房改工程的。

陈老先生今年年过八旬,在卢沟桥北里住了三十多年,别看样板间里人多相机多,老先生一边夸着一边忍不住在每个屋子里踱步,还边走边说,多出来的面积会给小孙子多放一张床。就在陈老先生谈话的同时,戴着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在测量墙与墙之间的宽度,不时还拿出卷尺丈量。

解疑 “增值”面积从哪里来?

为什么平白无故会多出十几平方米的面积呢?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增加十几平方米的面积就像换了一套新房。原来,这次进行房改的卢沟桥北里小区是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几个老国有企业的职工分配住房,每户面积在50至60平方米之间。小区建设之时国家建筑抗震标准“78规范”尚未出台。如今,这些经历了42年风雨的居民楼已经不能达到现今的抗震要求:“这次房改后,各楼都会达到抗八度(地震烈度)地震的标准。”北京建工四建公司工程部部长贾洪振介绍。

具体到这多出的十多平方米面积,则都是“外套”式的老旧小区加固模式所“增值”的产物。贾洪振说,房改分为“板墙式”和“外套式”两种,“外套式”简单说来就是在建筑的原有结构外“套”上一道新的结构。在卢沟桥北里的6栋居民楼,北京建工四建公司的项目团队就采用这种技术进行加固改造,而在南里,则采用“板墙式”加固。

在卢沟桥北里10号楼施工现场,居民楼原来的挑出阳台已被全部拆除。项目团队沿着楼体的南北两条边缘打下54个桩孔,平均每个桩孔深7到8米,最深的达到13米。桩孔完成后把钢筋笼放入孔中浇筑混凝土,形成54根桩基,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在原有楼体的南北两个立面外各浇筑起一道混凝土框架结构。

贾洪振说,植入钢筋到原有楼体结构内,是为了让新老结构通过钢筋的强大拉力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整体。同时原有外墙到南北两侧新立起的外墙距离分别为1.5米和1.5或2.1米,这其中多出来的空间也就成为各家各户住房中的新增面积。

“我们统一把此前住户支出去的外阳台打掉,和里面连通,这样算下来,每户的实际面积就增加了。北里的房改结束后,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至少变大12平方米,这么算来,等于多出了一个小的储藏室或者内阳台。”贾洪振表示。

此外,贾洪振还补充说,等居民回迁后,项目团队还将与属地政府密切配合,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完成新增住房面积的确权,让各家各户尽快将新增的面积稳稳地攥在手里。

其实,卢沟桥北里居民们的福音只是丰台区房改和抗震加固的缩影。为了美化宛平城地区的整体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台区从 2016年开始对宛平周边地区实施了老旧小区楼房屋面平改坡及抗震加固工程,共涉及住宅楼30栋,10.53万平方米,居民1720户。其中23栋平改坡已于2016年12月完工。抗震加固改造住宅楼7栋于2016年10月18日由北京建工集团开始施工作业,预计在今年6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

张骜 文